强盛的楚国为何会被秦所灭?深度解析楚国的崛起和衰亡!

强盛的楚国为何会被秦所灭?深度解析楚国的崛起和衰亡!

公元前740年,楚文王建都于郢,几年后,周天子致书楚王,正式承认了楚国的诸侯国地位,但这只是楚国强大的开始。

在之后的几百年里,楚国一面北进中原,参与到群雄争霸的角逐中,一面则继续向南扩张土地,南吞百越为楚国的强盛提供了最充足的经济与人口资本。

楚国鼎盛时期,版图北抵黄河,东至江南,南达两广之地,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,人口500多万,地跨南方七省,是当之无愧的天南霸主。

楚国强大的原因

一、勇悍好战

虽然说好战必亡,但对于创业期的楚国来说,勇悍好战是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进取性格。

南方一直是周王室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,即使在西周初期,小国之间也是攻伐不断,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,只有靠武力才能生存和发展。因而在长期的战争中,楚人养成了一种勇悍好战的性格。

如楚文王被巴人袭败后,逃回国都,掌管城门的鬻拳竟闭门不纳,责问道:“王自将而见败,宁不为人笑乎?”他让文王率兵去攻打黄,“若伐黄而胜,犹可自解。”楚文王非但不怪罪,还自勉说:“此行再不胜,寡人不归矣!”

又如成王执政初,当政的令尹子元在文夫人的宫殿旁演练歌舞,文夫人指责说:“先君常习武事以征诸侯,是以朝贡不绝于庭。今楚兵不至中国者十年矣。令尹不图雪耻,而乐舞于未亡人之侧,不亦异乎?”子元闻言羞愧难当,当即表示:“妇人尚不忘中原,我反忘之;不伐郑,非丈夫也。”

再如,楚成王闻斗章出兵无功,即令其兄斗廉持剑往军中斩其首,斗氏兄弟私下商量:“欲免国法,必须立功,方可自赎。”后斗章出兵取得小胜,成王犹不愿免其罪;城濮之战后楚军指挥官成得臣因兵败被楚王勒令自刎于途中;楚将斗勃与晋军约战,退军三十里下寨,被人诬告为畏敌避晋,楚王遂不许斗勃相见,使人赐之以剑自刎。

喜战、好胜的性格已经影响到楚人的荣辱观,也使楚国成为一个崇尚武力的强悍国家,这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。

二、传统观念淡薄

楚以蛮夷自居,僭号称王的楚武王熊通就曾公开表示:“我蛮夷也。”如此就不会背负传统观念的包袱,在政治舞台上能够较早地放手大干。

这样做得好处是显而易见的:

第一,由于楚国礼仪纲纪观念比较淡薄,弑君自立的政变频发。比如楚君蛤冒死后,其弟熊通弑侄而自立为君,是为楚武王;楚文王死后其子熊艰继位,比熊艰心计才智多胜的弟弟熊恽,趁其出猎之时将其杀害,自立为王,是为楚成王;后成王的太子商臣擅杀大臣,成王疑之,欲废商臣而立少子,商臣觉察后,立即部署甲兵,托言宫中有变,将成王缢杀,是为楚穆王;楚康王死后,群臣立其弟熊麋为王,王弟公子围乘熊麇抱病,入宫问疾,托言有密事启奏,遣开嫔侍,解冠缨缢死熊麋,是为楚灵王。后灵王之少弟弃疾在蔡、陈两国旧臣的支持下,乘灵王出征伐徐之机,率军自蔡掩袭郢都,窃居王位,是为楚平王。

楚穆王商臣

上述五次政变,都属于统治阶层强者对弱者的强制淘汰。武王、成王、穆王、灵王、平王虽然不是王位的当然继承者,但他们均比前任才智为高。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来讲,强暴好战的楚武王比蛤冒之子要有用得多;楚成王的才智远胜于其兄,他在位四十余年,楚国的势力向北有了极大的发展,一度使齐桓公、晋文公都感到忧虑;楚穆王治国亦非平庸之辈,在位期间先后灭亡江国、六国、蓼国等南方小国,牢牢控制了江淮地区;楚灵王为君,数次亲自帅军出征,会盟诸侯,比抱病在宫的熊麋更利于楚国的发展;楚平王伐百濮,收南方,使楚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南霸主。

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就是楚国能够数代保持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正如楚臣斗勃所说:“楚国之嗣,利于少,不利于长,历世皆然。”

第二,在王纲受到挑战的西周后期,楚国就抛弃了与周王室原有的政治关系,以自身发展为第一目的,走上了抗王创霸的新路线。

周夷王时期,王室开始衰微,熊通第一次称王,以示与周王室分庭抗礼,虽然在周厉王时期又自去王号,但平王东迁,熊通又趁机扩张势力,到桓王时,周王室伐郑失败,威望大损,熊通又二次称王,自此楚国王号一直保持到灭亡。后来的楚庄王陈兵洛河,问鼎周王室,这也是其他国家当时绝不可能有的行为。

楚国称王并不是简单的称王称霸,它有自己的考量,一方面是表示对北方诸国和王室的蔑视,可以更好地团结百濮苗蛮等部族,另一方面则是无须再理会周王室的禁令,可以自由的对南方各小诸侯国发动进攻。

第三,楚国有不同于北方诸国的思想和文化观念,在行军作战及日常行为等方面有时会棋高一着。

如楚武王死于伐随途中,楚国随军大臣竟秘不发丧,从间道出奇兵直逼随城,并假借王命压迫随君入盟,等班师渡过汉水,然后发丧,扶立文王。楚人抛弃居丧之礼奇袭随城,避免了随国乘丧侵伐,变被动为主动。晋文公死后,大臣商议如何对付秦国的军事行动,多数人就认为:“秦虽可击,但吾主苫块之中,遽兴兵革,恐非居丧之礼。”相比之下,楚人的思想观念明显优越。

又如,晋楚争霸期间,两军相遇,双方各安营下寨,次日为甲午晦日。晦日不宜行兵,晋军于是不作准备,楚军却在次日黎明直逼晋营,造成晋军的严重被动。楚人少有保守观念,在军事行动上显得更为主动。

再如楚庄王在“绝缨会”上不以牵美妾之袂者为大逆;不以身边优人在剧中扮演自己为渎君等等。

楚庄王

楚人这种非保守性的思维观念使他们在许多政治行为中受益不小。

三、以“南进”为基本国策,占据长江中下游。

虽然中原地大物博,人口稠密,但也是争霸最为激烈的地区,战乱频仍,诸侯想多得一寸土地,也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,而长江中下游虽然地贫人稀,但贵在没有多少强大的势力,楚国前期的历代君王皆以“南进”为基本国策,专心发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此战略定位让楚国南吞百越,国土面积剧增,内部少战乱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,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富庶之地。充足的经济与人口资本又使楚国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实力基础。

楚国的衰亡

楚国在东周初年算是一个中等国家,乘周王室衰弱,武王熊通征服了以随为主的十余小国,僭号称王。后经文王、成王、穆王几代发展,楚国已成为代表南方政治势力与北方晋国长期抗衡的头号大国,到楚庄王时其势力发展到了顶点,此前可算作是楚国的上升期。

楚庄王称霸后,经共王、康王、灵王、平王几代,其势力犹未衰落,楚国也一直是中原诸国的头号大敌,这是楚国的水平发展期。

楚庄王塑像

然而,春秋末期楚昭王受吴祸一度失国,其后楚国至战国末期一直在走下坡路,至战国中期怀王入秦,楚国加剧衰落。

楚国的衰落始于楚昭王,当时年幼的昭王继位,贪而好财的令尹囊瓦专权,蔡、唐二国君同来朝聘,蔡君向昭王献了一副银貂鼠裘,唐君则献了一匹“肃霜”宝马。囊瓦见之,使人向二君复为自己索取,遭到拒绝后,他以通敌吴国之名扣押二君达三年之久。

后来唐国之臣背着君主私盗另一匹“肃霜”宝马给囊瓦,蔡君亦献出另一副珍贵裘衣,两君才被放归。二人怒气填胸,请求晋国伐楚。晋国假周王之命,合大小十七路诸侯进逼召陵,楚之属国陈、郑、许、曹亦参与出征,后虽因大雨不止,未曾交战而班师。但也看出当时的楚国已经大失诸侯之心。

后来,余怒不息的蔡、唐两君又东投吴国请求伐楚。时吴王阖闾在伍子胥、孙武的辅佐下国力强盛,见蔡唐两国来请,遂起大军自水路,经蔡国直攻楚都,前506年吴国破郢,楚昭王北逃随国。

后来,楚昭王在楚人申包胥的帮助下,求得秦国发兵,才迫使吴军自楚撤归。申包胥借兵的成功表明秦楚两国的政治利益存在一致性,也为后来怀王入秦埋下了伏笔。

申包胥求兵

昭王复国后,楚国带着尚未恢复元气的国力进入了战国之世。后来楚国又因悼公之死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。及秦国在西方崛起,楚国为得到秦国夺去的六百里土地,怀王轻信张仪的巧舌如簧,与齐国断绝了友好关系,致使楚国走向被动。

战国时,楚国参与了六国合纵,怀王在苏秦之后为纵约长,他在受张仪欺诈后纳质于齐,企图恢复两国和好。秦昭襄王听说此事,兴兵攻楚,并约怀王来武关相会,在少子熊兰和佞臣靳尚的支持下,怀王于前299年赴会,被秦国劫持到咸阳囚禁。秦王让他在宫廷坐于藩臣之位,并用他来要挟楚国割地。

楚怀王

一年后,怀王趁监守懈怠,变服逃出咸阳,绕道向北,欲从赵国逃回,因赵主父出巡云中,赵国无人敢于做主,闭门不纳,遂被秦军追拿。怀王被囚咸阳后发病而死,楚国另立新君。

此后,楚国的腰杆子再也没有硬起来。楚国君臣在秦国的兵威面前深感恐惧,又暗存侥幸。在朝中亲秦人物的舆论宣传下,楚国当权者始终没有认清秦国吞楚的野心,幻想以割肉来取媚秦国。楚国的这种态度不但没能保全自己,反而助长了秦国吞楚的野心和力量,使楚国迅速转向衰落。

楚国衰亡的原因:

一、腐败抬头,佞臣当道,内变迭起。

自平王执政起,楚国朝中的腐败势力开始抬头,并数次挑起君臣矛盾,导致内变迭起。

平王当政时,大夫费无极专以谄谀君王为事,他向平王建议为太子建聘婚于秦,但等到秦女孟赢被迎归楚国后,又唆使平王占为己有,而使孟赢的陪嫁女与太子成婚,其后更是多次向平王进言:“太子以秦女之故,久怀怨望。”终使平王决意杀建,最后太子被逼出逃,太傅伍奢也被诛杀,伍奢之子伍子胥出逃吴国。由此引发吴国陷楚,伍子胥鞭尸泄愤,楚国在诸侯中的威望一落千丈。

平王与费无极

楚昭王时的令尹囊瓦结怨蔡、唐两君,也是佞臣误国的典型案例。

怀王执政时,靳尚、熊兰等腐败势力依然蒙蔽君王,并借君王之力打击异己。考烈王时,以黄歇和李园为代表的腐败势力在朝中更是无法无天,几乎已经取代王权。

春申君黄歇

连续几代佞臣、权臣的出现,说明楚国日益腐朽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。

二、“南进”国策转为北上。

楚国自熊仪始,接近二百余年,都是以“南进”为基本国策,武王时,以征服汉东诸国为目标,以随国为用兵重点,最终用诈计袭败随国,收复十余小国。楚文王时又伐蔡、灭息,进一步贯彻了此国策,这也是楚国开疆拓土最猛的时期。

然而到了成王后期,楚国开始转向北上争霸的战略,虽然此时楚国南方政治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,北上中原也为楚国赢得了大国荣耀,重新进入“华夏圈”,但此时无论是东南还是西南,还有大量的土地没有被征服和开发,楚国此举明显是舍近求远,取难存易。

楚国北向的战略更是引起了北方诸国的高度警觉,他们建立同盟,与楚国进行军事对抗,不但使楚国难以寸进,还消耗了其太多的国力。

齐桓公、晋文公是楚国北向发展中先后遇到的两个强劲对手。

最先是齐桓公,他用遏制楚国的行动为自己奠定了霸主的基业。前679年楚国连年攻打宋国,齐桓公便联合鲁,宋,陈,郑,卫等八国诸侯,进军至召陵向楚国示威,慑于八国联军的威势,楚成王对齐桓公作了让步。

齐桓公

其后是晋文公。前633年,晋文公联合宋,齐,秦三国伐楚,于城濮大败楚军,晋文公由此称霸,而楚国的北向发展严重受挫。

楚成王确立的这一战略被后几代君王继续贯彻,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,比如20多年后的楚庄王一鸣惊人,灭庸国,亡萧国,击败宋国,饮马黄河,与晋恶战于郑州,大获全胜。

但到楚共王时,由于晋楚长期争霸,谁也吃不掉谁,国力大损,而楚东侧的吴国,在晋国技术、军事的扶持下,趁势崛起,对楚国构成了严重威胁,但楚国君臣却未给与足够重视。

在吴国首次攻楚时,楚令尹婴齐就指出:“吴师从未至楚,若一次入境,后将复来。不如先期伐之。”他看到了吴对楚的威胁,但却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,幻想通过一两次胜仗即可抑制吴国的发展。婴齐率二万精兵伐吴,结果大败而归,即便在这个时候,楚国仍未从战略上将吴国当做生死之敌。

吴王

当时晋国内部矛盾重重,已无力南下争霸,楚国若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,将吴国作为战略大敌,并非没有胜吴的可能,可惜楚国君臣没有这样的见识作出战略调整,终使吴国养成气候,伺机破了楚国,楚国的兴盛遂成明日黄花。

三、“仁德观念”开始盛行。

楚国前几代君王都是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,根本不考虑所谓的“春秋义战”,所以才有军事上的累累硕果,当然也不是说“仁德观念”不好,但却不适合四处征伐的楚国。

从庄王开始,在以武力逞威的同时,吸收了中原文化中的仁德观念,开始追求“以德服人”,比如在灭了陈国后,庄王又听从大臣申叔时“蹊田夺牛”的劝谏,为陈复国;在即将攻破郑国时,庄王闻听城内哭声震地,即下令退军十里,示之以德。

不管怎么说,庄王还是有选择性的“以德服人”,后来的几代君主却是一味的“仁战”、避战,导致进退失据,白白错失了良机。比如城濮之战前,楚成王就一再告戒前方领兵将帅不可轻战,能和则和。

在对待陈、蔡等国的问题上,楚国更是将这一弱点体现的淋漓极致。

陈、蔡是楚国北边近邻,楚只有吞并陈、蔡,才能将国土向北前移,但陈、蔡都是周王室所封的古国,若以武力吞并,不但伤害陈、蔡群臣百姓的感情,而且会引起北方诸国的不满。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当时的楚国君王。

后来,楚灵王寻借口灭亡陈、蔡,楚国向北发展,但是楚平王时,又为了收买人心,实行所谓的“德政”,恢复了陈、蔡,楚国又等于向南退缩回了几十年前。

直到战国来临时,武力成了列国普遍崇尚的争雄准则,楚国才彻底吞并了陈、蔡。

以征服天下为目标的楚国却总在武力和仁德之间摇摆不定,这让楚国丧失了诸多机会,抑制了自身进一步的发展,也为后来国力的下降埋下了隐患。

四、怯战苟安思想严重。

楚国前期开疆拓土,国民皆勇悍好战,然而到了战国后期,楚人变得奢靡之风盛行,怯战苟安思想严重,尤其是楚国的当政者,他们在秦国的铁骑面前,不敢稍振大国之风,积极参与合纵抗秦,往往是闻战而遁或是稍战即溃。春申君黄歇当政时,无心抗战,将国都东迁寿春,以求苟安,拱手放弃了西部大片国土,割楚国之肉以养强秦,安能善终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❈ ❈ ❈

相关文章

✧ ✧ ✧
本周炉石乱斗:古城乱斗角斗场
bt365app官方下载登录

本周炉石乱斗:古城乱斗角斗场

📅 07-31 👁️ 1025
种植什么水果最赚钱?10种“网红体质”水果前景分析!
bt365app官方下载登录

种植什么水果最赚钱?10种“网红体质”水果前景分析!

📅 08-12 👁️ 6905
尽力的近义词
365bet官方网站

尽力的近义词

📅 07-30 👁️ 11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