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蜀汉后主刘禅,大多数人脑海中立刻会跳出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这两个标签。但你知道吗?这些刻板印象主要来自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与真实历史其实有不小出入。
近年来,历史学界掀起了一股为刘禅平反的热潮,甚至有学者称他为贤君乃至千古一帝。这不禁让人好奇:难道我们被误导了两千年?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充满争议的君主。
刘禅的早年经历可谓跌宕起伏。在父亲刘备在世时,他就像个背景板,最出名的戏份就是被赵云在长坂坡救出,以及那个著名的刘备摔阿斗的故事。这样的童年,确实称不上幸福。
刘备去世后,17岁的刘禅继位。但奇怪的是,我们很少看到这位新君发号施令的记载。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丞相诸葛亮手中,刘禅似乎过着甩手掌柜的生活。这真的是因为他愚笨无能吗?或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。
试想,如果刘禅执意要收回权力,诸葛亮会如何应对?无非两种可能:一是废帝自立,以诸葛亮的才智和威望,这并非难事;二是挂印而去,归隐山林。无论哪种结果,对蜀汉都是灾难性的。刘禅选择完全信任诸葛亮,全力支持北伐,这恰恰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。
当司马昭三路大军压境时,刘禅果断选择投降。这不是懦弱,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蜀汉与曹魏的实力差距,不愿让百姓遭受无谓的战争创伤。被俘后那句此间乐,不思蜀,看似没心没肺,实则是保护自己和蜀汉旧臣的生存策略——若他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,恐怕所有人都难逃一死。
展开全文
历史记载中,刘备临终前曾通过射援得知诸葛亮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的评价,欣慰地说吾复何忧。诸葛亮本人也称赞刘禅天资仁敏,爱德下士。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的评价最为中肯:刘禅就像一张白纸,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,失去贤相则可能被小人蒙蔽。
纵观这些史料,刘禅的形象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。他的不作为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,乐不思蜀或许藏着深谋远虑。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?也许就像莎士比亚说的,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不知各位读者怎么看这位充满争议的蜀汉后主呢?
(本文主要参考《三国志》等史料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