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南部因法国殖民历史影响,更倾向西方价值体系,将哪吒的反叛精神解读为普世议题,甚至搬出萨特哲学来解构这个东方神话形象。
当争论升级至基因层面,这场文化辩论彻底演变为身份政治的对决。
某基因检测公司的数据泄露事件意外为战火添柴——北越汉族基因占比58.7%的报告与南越高棉基因图谱的对比,让键盘侠们找到了新武器。
北部网民自诩“华夏血脉守护者”,南部则以“多元融合”自居,双方用DNA数据互相攻讦,连“米粉该放几片牛肉”“法棍夹肉是否正统”这类饮食差异都被赋予族群对立的隐喻。
历史的幽灵也在此时复苏,北越搬出公元939年白藤江战役击败南汉军队的典故,强调自己“守护中华文明千年”。
南越则翻出明朝治理时期的暴政,讽刺对方是“中原王朝的千年赘婿”。
更荒诞的是,唐代诗人杜甫祖父杜审言被流放越南的冷门史实,竟成为双方争夺文化话语权的素材。
这场闹剧最终以政府的仓皇禁令收场,却催生出更具讽刺性的结果。
河内黑市流通着标注“南北和解版”的盗版光碟,胡志明市殖民时期老建筑的外墙上投影着哪吒大战敖丙的影像,禁令发布48小时内南北盗版点击量竟奇迹般持平。
民众用戏谑对抗管制,在弹幕中刷满“求别吵了”的呼吁,反而消解了官方试图强加的文化规训。
这种分裂并非偶然,越南1975年实现南北统一后,法国殖民者“分而治之”的遗产始终未被彻底消化。
北纬17度线虽然消失在地图上,却深深刻进集体记忆——北部将自身定位为中华文明圈的延伸,南部则通过拥抱西方缓解身份焦虑,这种撕裂在全球化冲击下愈发尖锐。
《哪吒2》恰似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越南在文化认同上的精神分裂。
政府既想借中国IP赚取票房,又恐惧“文化入侵”动摇统治根基;既需要中国游客提振经济,又纵容民间“抵制中国货”的声浪。
这种摇摆态度让文化政策沦为笑谈:当河内大学生举着“文化自决权”标语集会时,西贡青年正用全息投影技术盗播电影片段,科技的发展让意识形态的围墙形同虚设。
影片中哪吒高喊的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在越南语境下成了双重隐喻——年轻人渴望冲破身份枷锁,而统治阶层则担忧这簇反叛之火引燃更深层的社会矛盾。
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当文化认同与政治叙事产生裂痕时,任何外来文化产品都可能成为引爆点。
越南的困境在于,它既无法彻底割裂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脐带,又难以摆脱殖民记忆塑造的西方情结。
就像影片里挣扎于灵珠与魔丸身份的哪吒,这个国家正在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的撕扯中寻找自我。
或许正如河内学者的警世之言:“我们在争夺哪吒归属时,真正撕裂的是千年未愈的身份创伤。”
当影院灯光熄灭,银幕上的神话之战终会落幕,但现实中的文化认同战争,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